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健康科普 >康复故事

精神康复广角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

海淀院区:北京市海淀区花园北路51号

昌平院区:北京市昌平区科学园路2号

010-62723860  / 82801936

dyb@pkuh6.cn

海淀院区:北京市海淀区花园北路51号

昌平院区:北京市昌平区科学园路2号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 精神疾病康复中心

Tel:010-82088261

Email:lykangfuzhongxin@163.com

康复故事

成为家属志愿者以后

来源: 作者:岚山
浏览次数:

我是北大六院“绿丝带”志愿者中的一员,与其他志愿者不同,我是一名患者家属。做志愿者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感受,怎样做好这样一个特殊的志愿者,最初我很忐忑不安,在大家的帮助下,在4个多月的志愿者工作中,我逐步摸索了一些经验,也收获了更多的感悟与体会。

 还记得第一次上岗,在陪伴住院患者的过程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一个16岁浓眉大眼的男孩,他告诉我,刚刚出院2天他又被妈妈送回了医院。他说,上次住四十多天医院后回家状态不好,想自杀。孩子说话的时候我一边静静的倾听,一边轻轻地抚摸他的手,我每天也给我自己的孩子抚摸手。慢慢的,小男孩靠我越来越近,他把脸贴到我的身上,头靠在了我的肩上,非常友好,我也能感受得到了他的信任。后来他还给我画了一张像,把我的神态画得挺像。

 在志愿活动中我还认识了一位陪护的母亲,当她得知我是家属志愿者时,她仿佛抓住了救命稻草,太多的疑惑和问题向我倾泻而来,边说边流眼泪。我把我知道的统统告诉她,慢慢的安慰她,平复她的情绪。站在同为患者家属的立场上,对于她的痛苦和无助我感同身受,同病相怜的遭遇又让我们交流少了很多障碍。后来连续几周,这位母亲都来找我,我们经常交流孩子的疾病、自我的调整,慢慢的,她的情绪稳定了,对孩子的康复也有信心了,我深深的祝福她们!

在志愿活动中,我也在助人与自助的过程里收获了进步和成长。孩子生病后,我非常自责,一时不知道怎样去和孩子相处。在与其他志愿者的交流中,我多听听他们的心声,逐渐改善我的认知,我与孩子相处融洽了许多。我与孩子之间出现分歧时,我也找他们寻求帮助。我们还相互转发一些关于睡眠、情绪及康复的文章,大家相互分享,共同进步。在志愿者这个大家庭中,我调整了心态,学到了专业知识,学会正确的看待精神疾病,消除了对精神疾病的误解。同时,也让我寻找到了自身价值,为更多患者提供必要的帮助,我会继续努力。康复故事.jpg

我的孩子从出院到现在已经10个多月了,目前他能够坚持自主服药,每月独立去复诊。在康复过程中,他还能主动和主治医生交流学习、工作和业余生活,之前呈现出的精神病症状全部消失。目前,我们正在全力以赴巩固治疗,积极康复,使孩子回归到社会,过上正常人的生活。在陪伴孩子及参与志愿服务的过程中,我总结这几点康复经验和大家分享:

一、坚持专业治疗。定期看固定的门诊医生,通过与医生建立信任关系,使医生能够全面了解孩子情况,及时发现孩子心理和生理上的异常。孩子也能在比较熟悉、友好的治疗环境中,放松身心,敞开心扉。在家庭辅助治疗的过程中,要一直坚持做心理治疗,多参加个案管理以及团体治疗等康复活动,努力保持向好的方向发展。

二、树立治愈信心。家庭氛围对精神病的治疗作用重大。我的经验就是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理解支持,面对疾病不要互相埋怨,多学习疾病知识,做到知己知彼。每个人都能掌握一些康复要求,同时每个人都要学会努力调整自身心态,以良好的精神面貌辅助孩子走出困境,自己好亲人才能好。

三、彻底放松身心。鼓励支持孩子锻炼身体,创造条件让孩子走出家门,与大自然接触,与社会接触,让孩子放松身心,和孩子一起运动、劳动,寻找生活中的快乐,用健康的生活方式释放压力。

四、做好后勤保障。确保饮食健康,既保证营养,又要防止暴饮暴食,控制好体重,遏制因为吃药导致的体重变化。让孩子能够有精力、有体力和疾病作斗争,能够以自律良好的精神面貌慢慢融入社会。

五、鼓励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在他情感淡漠时,找一些能够引起他兴趣的事,和他一起做。鼓励支持他工作,不计较是否成功,只要对社会、对家庭、对个人有意义,能够学习新知识的事,就无条件鼓励支持,不要捆绑附加条件。

这一路走过来,虽然内心伤痕累累,但慢慢弥合的伤口也让我们增强了承受苦难的能力。作为一个患者家属,也作为一个绿丝带志愿者,我相信,面对精神疾病这个灾难和挫折,只有相信科学,冷静、理智的寻找对策,积极乐观的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尽心竭力助人助己,生活依然能够很美好。

 

   本文由廖金敏编辑校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