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健康科普 >心理加油站

精神康复广角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

海淀院区:北京市海淀区花园北路51号

昌平院区:北京市昌平区科学园路2号

010-62723860  / 82801936

dyb@pkuh6.cn

海淀院区:北京市海淀区花园北路51号

昌平院区:北京市昌平区科学园路2号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 精神疾病康复中心

Tel:010-82088261

Email:lykangfuzhongxin@163.com

心理加油站

如何应对病耻感?

来源: 作者:韩冬影
浏览次数:

“住院的两个月虽然让我症状稳定了,但‘自信心’方面受到了严重的打击,住院的时候病友间能够充分的交流,大家会相互支持,互相分享经验,这让我很珍惜当下的时光,也正是因为这样的交流让我了解到生病可能给我带来的影响。我之前一直是门诊治疗,虽然情绪会有起伏,学习效率有时也不如前,但我从没考虑过生病会跟别人有多么的不一样。听大家说他们有的人办了残疾证,不能就业但可以有一些补助;有的人所在居委会在一些重大节日电话了解情况;还有一位生病后还在工作岗位,但领导并不会把重要的任务交给她......感觉什么样的事情都有可能发生,对自己的状态、今后的生活都会担心,感觉身边的人如果知道我生病,大家都会对我另眼相看”。这是个案在最近的一次接触中提到的。

“还让我想起之前的一位案主小Z。

13岁女孩因为情绪问题暂时无法回到学校,家人担心这一歇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去,也不甘心就这样被落下,小Z自己也不太能接受这个状态。白天不敢出门,中午或晚上的时间出去,这样遇到邻居的概率小,别人问起也是简单的搪塞过去;有人来家串门要躲起来,直到对方走了自己才放松一些;晚上如果家人都出去,自己在家只能开一个台灯,且压得很低,不敢刻意的拉上窗帘,怕楼下的人知道屋里有人(因为以往的这个时间在学校上晚习)......

和他们有同样感受和经历的人有很多,尤其是生病最初的那几年,都会有病耻感的影子。

什么是病耻感?[1]

病耻感一词是翻译自英文stigma”,原指烙印或纹身,是对一些行为异于公众或身分特殊的人(如罪犯、叛徒或是奴隶等)以火炙、纹身或切割的方式形成一些标志和记号来表明此人的特殊身分,也因此逐渐形成社会歧视和隔离的现象。社会学家Goffman首先对stigma提出定义,指对个体或群体的明显身体或行为特性,产生的一种错误且负面的社会态度。病耻感在近代的含义比较偏向于耻辱,而非实际上在身上的标记,是一个心理化的过程。《牛津精神医学手册》中描述到:广泛的、现代的病耻感其意义指的是对于特定的人群、特点、情况和生活方式的一组反对和负面印象的观念;而精神疾病患者的疾病名称和他们不同于其他人的经验和行为,会标志出他们的特殊身分并成为其痛苦的根源。

关于病耻感产生原因

Link 认为病耻感是:标记、刻板印象、隔离、情感反应、地位丧失及歧视五大因素的聚合体, 人们会根据对精神疾病的消极认知给精神疾病患者贴上“标记”, 把精神疾病患者从一般人群中划分出去, 并对他们产生贬低和歧视的信念; 当公众普遍采用贬低或歧视的态度看待患者时, 患者便会将外部的负性态度内在化, 形成病耻感, 进而引发一系列消极影响。

病耻感可能的影响

1.情绪方面:感觉很悲伤、焦虑、挫败、沮丧,没有兴趣做事情。

2.社会交往:不愿与患有精神疾病的人交往。

3.家庭生活:家庭成员会变得“敏感”,或者不让患者参加家庭活动。

4.社会工作的影响:当患者的精神疾病状况被知道时,可能不能受雇或被人解雇。

5.阻碍就医,降低服药依从性。

减少应对病耻感的对策

1、社会层面:宣传教育 ,如《美丽心灵》、《雨人》、《海洋天堂》等

需要大众改变他(她)们对精神疾病的态度和信念,减少歧视是社会的重要任务。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公众人物向社会大众承认自己有精神健康的问题,精神疾病越来越能走近人们的视野,社会接纳度随之会越来越高。

2、个人层面:调整认知,正视疾病

精神疾病就像高血压、糖尿病一样,是众多疾病的一种,可治愈、可康复、可以恢复正常的社会功能。近来年越来越多的人出现精神、心理健康问题,尽早接受正规的治疗,一定会越来越好。

3、制定合理目标,减少自我挫败

每个人对自己的生活都有一定的期望,对身边的人都有一定的要求,适当及合理的期望能推动我们及他人进步、增加成功感、满足感和快乐,但不合理的期望只会适得其反。

4、拓展兴趣爱好,享受当下的生活。

 

案主最大的能量来源是家人的爱和接纳,因此家人的理解、支持至关重要,需要明确如何对案主进行保护和有可能的“伤害”。

“在与小Z最近的谈话中她提到家里的亲戚都知道了生病休学的事情,在近一个月的生活中家人做出了很大调整,他们已经提前和身边的人说明了情况,鼓励她多接触外界,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小Z不再因担心“尴尬”而不敢出门,即使偶尔被问起来自己也能自然应对。她觉得很多时候想象当中的困难大于实际发生的困难。”

让我们尝试放下心中包袱,轻松前行。

 

本文由姜思思编辑校对。

 

参考文献

[1]沈瑜君,王立伟。精神疾病病耻感的相关研究进展[J],上海精神医学,2010,22(2):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