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健康科普 >心理加油站

精神康复广角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

海淀院区:北京市海淀区花园北路51号

昌平院区:北京市昌平区科学园路2号

010-62723860  / 82801936

dyb@pkuh6.cn

海淀院区:北京市海淀区花园北路51号

昌平院区:北京市昌平区科学园路2号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 精神疾病康复中心

Tel:010-82088261

Email:lykangfuzhongxin@163.com

心理加油站

个体计划中如何更好地增加案主的执行力

来源:原创 作者:北大六院 王天姿
浏览次数:

个案管理工作中,我们大多数案主的需求是“充实生活,恢复社会功能”,这个过程需要个案管理员的引导与陪伴。案主明确需求后,一般需要制定成个体服务计划来慢慢的实现,有很多案主兴致勃勃地制定计划,积极地去实施,初期可能会有一些成效,但在坚持一段时间后,案主会觉得做这些事情的意义何在?既不快乐,又有约束感,计划达不到又会心情不好,最严重导致计划全线崩塌,于是又陷入茫然中,在康复的道路上停滞不前……

 

最近接触这样一位个案,康复者王某,36岁,诊断精神分裂症,目前病情稳定,除一日三餐外生活没有别的安排,经常产生孤独感,情绪低落。王某在个案管理过程中,找回了一些自信,于是给自己定了几个生活计划:1.每天练习书法1小时, 2.每天上午9点到11点看书, 3.下午2点钟楼下锻炼身体。

最初的两周,王某执行的很好,感觉生活有目标了,有事情可以做了,忙碌一整天很有充实感。之后的几周明显感觉出王某的情绪发生变化,执行计划中抱怨计划枯燥,看书不容易坚持,时间安排过于紧张,天气寒冷、雾霾时运动无法外出等。最后王某实在坚持不下去,所以计划都暂停,想自己调整一段时间。

 

所以,针对这类有康复愿望、有一定执行力、但是无法长期坚持计划的康复者,我们在个案工作中总结出一下几点建议:

1.制定计划前评估案主的动机。即这件事情是不是案主真正感兴趣并有动力去做的,或者是做了一些事情之后,分析坚持不下去的原因是什么。这就需要通过动机性访谈来实现,询问如下的问题,例如,你希望做出什么样的改变,做这件事情对你来说有多重要,你有多少信心,哪些是增强信心的因素,做这件事情给你带来什么好处,有什么代价,不做这件事情有什么好处,需要什么代价。帮助案主选出一个最适合自己的计划,这样才有利于长久的执行。

2.不要把计划做得过于刻板,适当增加一些弹性。例如做成周计划,每周规定几项任务,在一周之内完成,做好标记,时间上的支配灵活一些,例如上午天气好我可以出去转转,下午午休之后我想练一下字,根据自己心情和兴趣去安排事情,会使计划进行得更顺畅一些。

3.在做计划的过程中让案主体验做事情的快乐,而不是去约束自己、像执行任务一样沉重。要使做的这件事跟周围环境产生互动,例如在家中和家人分享感受,让家人去评价一下自己的成果,也可以放在网络上或者微信上和他人互动,做了事情引起他人关注和反馈,这样就更有动力和兴趣了,与环境的互动可以促进产生快乐。

4.引导案主不关注结果,关注过程。让他通过各种途径来感知信息,触动他、引导他去描述过程中的主观感受。比如带案主去花园里看一朵花让他讲自己的感受,不求急,只求详细,求气氛;讲小故事,让案主体会主人公的情绪,先体会别人的情绪,再来体会自己的情绪。养成这样的习惯就会在做计划的过程中关注自己收获了什么,而不是用单一的“做没做完”来衡量事情的结果。这样才能全面地体会执行一个计划的真正意义是什么,我是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不仅仅是完成任务。

来参加个案管理服务的案主都有着美好的康复愿望,这是康复过程中最根本的动力。也许在过程中会遇到瓶颈或者停滞不前,这就涉及到在个案计划中的执行力问题。我们应该帮着案主意识到,不是一下子做了事情就能立刻改变生活状态、看到收获,而是在个案访谈中更多地总结自己思考问题的角度,在实践中不断拓展看问题的思路,探索精细入微的认知变化,领悟能力提高去指导行动,并快乐地执行下去,这样才能一步步更接近我们的康复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