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院内办公OA登录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工作动态 >医院新闻 > 正文

工作动态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

海淀院区:北京市海淀区花园北路51号

昌平院区:北京市昌平区科学园路2号

010-62723860  / 82801936

dyb@pkuh6.cn

医院新闻

中科院院士、北大六院院长陆林教授参加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布会,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重大疾病防控工作进展与成效相关情况

发布时间:2022-06-20
字号:
+-14
浏览次数:

2022年6月1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在北京召开第七场“一切为了人民健康——我们这十年”系列新闻发布会,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重大疾病防控工作进展与成效。

微信图片_20220620150235.jpg

图片来源:微信公众号“健康中国”

发布会通报了近期出台的卫生健康重要政策文件情况并介绍了重大疾病防控工作进展与成效。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建设“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坚持把维护人民健康权益放在突出位置。新时期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提出坚持“预防为主”,多举措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我国重大疾病防控工作水平和人民群众的健康获得感不断提升。

发布会由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胡强强主持,出席发布会的嘉宾为: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一级巡视员、副局长雷正龙,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副局长吴良有,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徐斌,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中华预防医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冯子健。五位专家围绕我国疾控体系建设、传染病直报网络系统、免疫规划及精神卫生体系建设等问题答记者问。

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教授就我国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心理危机干预和精神心理疾病的干预措施三个方面问题进行了详细解答,以下为实录原文。

微信图片_20220620150247.jpg

Q

新华社记者:我们常说身心健康除了身体上的健康,还要心理上的健康,精神卫生工作非常重要。请问我国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情况如何?能否满足群众的需求?谢谢。

A

谢谢新华社记者的提问,也谢谢你对这个问题的关心。过去十年,我们国家精神卫生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精神卫生工作纳入了法治化轨道。在2013年5月份,中国正式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从法律层面对社会、政府还有每个公民关于精神卫生相关工作的权利和义务进行了规定,也为很多部门之间的协作,还有全社会关注这个问题奠定了法律基础。

第二个方面,加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建设。在2016年,多个部委共同下发了《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指导意见》,主要是加强心理问题的预防干预,让全社会重视这个问题。我们重视了,我们认识到了,我们就能找到解决办法,这些问题可能就能解决。所以在2021年底,也设立了国家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中心,从国家层面来统筹开展这方面的工作。

还有一个,我们国家开展严重精神障碍管理服务工作,对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有一个登记报告制度,到2021年底,也就是去年,全国在数据库里登记在册的重性精神障碍患者有660万。很多重性的患者都得到了帮助和管理,在册患者的规范管理率现在达到92%,也就是90%以上的患者都得到了照顾、治疗。

第三个方面,国家卫健委还有国家各部门重视以后,要重点加强重点专科医院和综合医院的建设。过去很多县市精神卫生科很少,甚至没有精神科医生,现在我们很多医院都能提供精神卫生服务,一个是建立精神专科医院,第二个是综合医院建立精神科,综合医院有内外、妇、儿科,但应该也有精神科,给那些有心理精神需求的患者提供服务。所以在《“十四五”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当中,对我们的基层,对我们的综合医院建立精神科提供了支持。目前全国有精神卫生医疗服务机构5936家,跟2010年相比,增加了205%。还有全国精神科医生,执业注册医生有5万多人,和十年前相比增加了144%,这个增加也是很多。我们知道培养一个医生不容易,培养一个训练有素的精神科医生更难。所以过去十年,在这方面也是做了很多工作。

第四个方面,开展精神卫生综合管理服务的试点。这个试点从2015年开始,围绕建立多部门的协作机制、强化严重精神障碍救治救助等进行试点,希望全社会来关注精神健康的问题,对重性精神病患者有人管、有人照顾,由国家或者政府部门提供治疗,很多是免费治疗。过去十年全国有1180多个区县开展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我们很多患者在家就能够得到康复,甚至能够回归社会,回归工作,回归到正常。谢谢。

Q

中国社区报记者: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对很多人的心理产生一定影响。请问,国家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的心理干预方面是否有针对性的措施?此外,因疫情防控需要集中或者居家隔离的,封控期间是如何做好心理调试的?谢谢。

A

谢谢记者对这个问题的关注。近十年来,我们国家对突发事件的心理干预工作经历了从无到有,建章立制的过程,现在国家有《精神卫生法》、《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这些法律和制度都规定了对突发事件开展心理救援的工作,也包括新冠肺炎发生以后,我们的社会还有民众心理健康的预防干预问题。在新冠肺炎疫情以后,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还有多个部门发布了针对新冠肺炎患者、隔离人员等人群的心理疏导工作方案8个。各个地市也做了不少工作,比如上海、江苏专门针对精神卫生工作制定了地方的一些条例。

在这里,我想强调一点,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社会、对人类,甚至对大部分的国家很多人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世界卫生组织在新冠肺炎疫情一周年的时候发布了报告,认为新冠肺炎在心理方面的影响持续时间至少是十年、二十年以上,十年、二十年的时间都可能面临着全球很多人应激后的焦虑、应激后的抑郁、应激后的社会交往的问题。特别是对我们青少年,因为长期缺少同伴的交流,有可能面临着他将来成人的时候社会交往方面的不协调甚至有一些缺陷。世卫组织也发布报告,新冠肺炎疫情一年以后,全球的焦虑症增加了七到九千万,抑郁症患者增加了五到六千万,失眠障碍的患者增加一个亿以上,这是全球的数据。这也说明世卫组织对这方面很重视。我们国家在这方面早早采取措施来应对这些问题,在疫情之后,我们国家专门成立了新冠肺炎防治心理服务队伍,另外全国建立了很多热线平台和电话,以公立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和精神卫生防治机构为主,设立了心理援助热线有660多条。心理援助的热线和心理慰藉干预的电话看似很简单,但是有些心理或者应急问题,通过这个电话很多人也是能够得到缓解的。我们也希望媒体的朋友,让大家来认识到这个问题,及时去求助,及时寻求帮助,大部分的问题都可以解决。

所以我们建议,对疫情以后隔离的人、封控的人和在家的人,或者暂时缺少社会交往的人,除了疫情防控减少感染以外,也要保证我们心理的健康。关于心理健康维持的常识,专业人员给的建议就是规律的生活、规律的休息、规律的锻炼,即使封控在家,也要按时起床、按时吃饭、按时休息,不要熬夜,这是最简单的维持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基本的原则。在这个基础上,如果有问题,就要寻求帮助,我们很多情况是不知道不寻求帮助,如果寻求专业的帮助,70%——80%就可以得到解决。最重要的是,我们有时候不知道自己出现问题了,也不去寻求帮助,时间长了会留下一些问题。我们刚才说这种简单的帮助,朋友、亲戚、家人,自己的老师、同事,能帮助我们缓解一些心理问题。最后一条就是我们到专业机构去寻找帮助,大部分人的问题也可以解决。所以我们要重视这些问题,减少这些问题给社会带来长期的影响。谢谢。

Q

中新社记者:今年来像抑郁症这样的精神健康问题也越来越多受到了大众关注,想请问在国家层面我们采取了哪些干预措施?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我们应该如何去预防和应对?谢谢

A

谢谢你的提问。近年来,我们社会对抑郁症的问题非常关注,抑郁症的患病率有一定上升的趋势。在我们国家,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是因为我们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工作节奏的加快,还有一些灾难性事件的发生,比如新冠肺炎,这些不确定性都会给我们的情绪带来影响,也会增加抑郁症的患病率。第二个大的方面,主要是我们国家,我们的老百姓对抑郁症的认识提高。过去我们可能觉得抑郁症不是个病,或者对它不了解,不治疗,甚至当其他的病治,很多人可能觉得身上不舒服,当成一些胃病、心脏病、头疼病治,其实很多可能是抑郁症。我们普通百姓对这方面的认识增加了,感觉到抑郁症的患病率增加了。其实我们国家的患病率跟发达国家比还是要低一点。

过去十年,我们国家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一是在“健康中国行动”中专门有“心理健康促进行动”,我们的口号是“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其实每个人也都是自己心理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健康是我们工作学习生活还有生活质量的基础,心理健康更是健康的基础,如果没有心理健康,我们就谈不上健康,所以在“健康中国行动”里面设置了心理健康促进行动。二是国家利用中央财政重大公共卫生的项目资金,在一些地市开展试点工作,组织专家制定了《常见精神障碍防治和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项目实施方案》,让我们每个学校、每个大学、每个企业或者每个政府部门来关注这个问题,从儿童、青少年抓起。抑郁症治疗是非常有效的,但是更多的时候我们认识不到,或者不认为它是抑郁症。三是全社会特别是各位媒体记者还是要加强科普宣传,不要把抑郁症当成洪水猛兽,它就是一个常见病,发病率在全球都很高,和高血压、糖尿病这些一样都比较常见,大部分人治疗效果都是非常好的。

对普通的大众来说,我们要认识到抑郁症是一个病,是可以治疗的,跟其他病一样。但是我们容易产生误解,觉得我今天不高兴了,我有抑郁状态,最近压力大了,心情不好了,是不是就是抑郁症?这个不是,抑郁状态或者抑郁的感觉可能每个人都有,大部分人都经历过不高兴的事,但它不是病,不是抑郁症。抑郁症是有明显的心情不好,要持续一段时间才算是抑郁症,如果今天因为工作、生活、家庭或者各种各样的事情不顺心,但很快就过去了,这个不需要治疗,过去就过去了,就是一个抑郁的状态。但持续时间长了,影响我们的工作生活休息,可能就是抑郁症,需要治疗。治疗效果刚才已经说了,全球在这方面治疗是非常好的。一个是需要重视,第二个非专业人员感觉自己最近心情不太好,工作效率下降,吃饭胃口也不好,甚至记忆力不好,是不是病?是不是抑郁症?一定要去评估,尽量不要自己给自己戴帽子,非专业人员也不要给别人戴帽子,我们要找专业的评估。量表仅仅是简单的初筛,还要经过专业的评估。还有就是,我们每个人要维持自己的心理健康。我们强调注意饮食的方式,少吃盐,少吃甜,防止高血压、防止糖尿病。但是每天有没有想到,怎么样维持心理的健康,维持高效的工作能力,每个人掌握调节自己心理健康的能力,其实也是非常重要的。

最后一点,我也希望媒体记者通过广泛的宣传,来消除病耻感。抑郁症治疗有效,也好治,很多人治疗好了就是永远的好了,不会再复发,但是很多人觉得抑郁症不好听,或者觉得抑郁症是不是我的品德有问题?或者得抑郁症是意志力有问题?其实不相关,任何人都有可能得抑郁症,有钱没钱,意志力坚强或不坚强,都有可能得抑郁症,跟我们的品质、意志力没有直接关系。社会上很多人觉得得抑郁症不好听、不好看,不愿意看病,自己耗着、顶着,上不了班还坚持,但是越耗可能就越严重,越耗可能真的不好治。所以在自己感觉不好的时候要及时求助,及时寻找帮助,很多是能够解决的。它就是一个常见病、多发病,像高血压、糖尿病一样,我们不能因为得了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觉得可以说出口,抑郁症不愿意说出口,这会给我们带来更被动的状态。所以我们要迈开第一步,抑郁症到目前为止机制还不清楚,但是我们第一步就是要认识它,及时的治疗,大部分人都可以治好。谢谢。


相关科室| 相关医生| 相关文章| 相关视频| 相关疾病

相关科室

相关专家

姓名:陆林 教授 向Ta咨询详细

专长:

睡眠障碍、抑郁症、青少年网络成瘾和心理问题、酒精和药物依赖


出诊时间:

简介: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所长,山东第一医科大学校长/山东省医学科学院院长,国际麻醉品管制局委员、国家精神心理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